您现在的位置: 深圳政协网首页 > 专版专栏 > 协商民主在深圳

委员支招网络时代未成年人教育保护

来源: 深圳特区报发布时间: 2015-05-19

孩子为什么会沉迷网络,已经有“网瘾”了怎么办?5月17日举行的市政协第十六场 “委员议事厅”聚焦“网络时代下如何教育和保护未成年人”。政协委员、专家和家长、孩子们围绕青少年网瘾问题、网络不良信息问题及搜索引擎依赖症等问题进行热议。

焦点1

沉溺网络 孩子成“扑克脸”

92.9%城市未成年人“触网”

《青少年沉迷网游上瘾被送进精神病院》

《13岁少年沉溺网络 偷钱打父亲离家出走》

《一双儿女沉迷网游,迷失人生八年》

《沉溺网络不听劝,15岁少年负气离家出走》

《儿子沉迷网络辍学打工,父母无可奈何》

《社工帮扶花季少年戒网瘾》

……

活动一开始,主持人朱克恒就播放了留守儿童沉溺网吧的新闻视频,并把前期搜集的一些新闻标题向委员、专家和市民们展示。他表示“被媒体报道出来的这类事情还是冰山一角”。

这些触目惊心的视频、新闻确确实实发生在我们的周围。朱克恒给出一组数据:据调查,我国城市未成年人互联网的触网率为92.9%,六成以上的未成年人是使用移动终端上网。

虽然委员、嘉宾们列举了不少网络给孩子们带来的好处,如足不出户了解海量资讯、感受和体验世界,实现无障碍的交流和学习;现场的两名小学生也认为上网的好处是“如果有难题可以上网搜索答案”,以及“学习累了,玩游戏来放松一下,还可以通过玩游戏扩展知识”。但委员、嘉宾、家长们对网络给孩子带来的坏影响仍是忧心忡忡。

市政协委员袁浩给出了自己小范围调查的数据:“我访问了125个学生,我问互联网对你最大好处是什么?回答是开阔眼界。那我又问你上网做得最多的是什么?回答是打游戏!我还了解到,一个知名互联网企业,一年产值700万,约有600万是靠游戏业务实现的!”

正是网络海量信息及网络游戏对孩子们有着非一般的吸引力,所以,委员和嘉宾们认为,控制力较弱的未成年人容易沉溺网络,不可自拔。

那么沉溺网络,形成网瘾,这究竟是不是一种病呢? “网瘾和烟瘾、钓鱼瘾一样,只是一种强烈的习惯,可以矫正。” 福田区政协委员钟雄说。而袁浩持和钟雄不一样的看法:“我认为网瘾就是病。俗话讲,牙疼不是病,疼起来要人命。但是网瘾,你白天不睡觉,晚上不睡觉,一天都在上网,面无表情,反应迟钝,像扑克脸一样,你说是不是病?”

孩子染网瘾成“扑克脸”根子在家庭

不管网瘾是不是病,其危害是显而易见的。深圳育新学校校长殷刚指出,根据育新学校心理辅导中心对校内初中学生在进校时的一些摸底调查,发现在网络方面已经成瘾倾向的学生有一些共同的表现:整天都在想上网这个事,把上网作为唯一兴趣爱好;有的会出现逃学的现象,甚至向家长撒谎;为了维持上网时间或购买游戏道具,有的会经常性地找家长要钱,如果得不到家长的同意,可能会自己偷拿家里的钱物。

团市委权益部部长助理林少科认为,染上严重的网瘾,出现很严重的后果的,就如草原上的“病马”,是个案:“网络不是洪水猛兽,随着年龄增长、社会阅历丰富,大部分人会把网络看成青春年代时候一个升级版的游戏而已。”

但袁浩提出异议:“草原上成群的骏马,有一匹病马无所谓,但是对于一个家庭来说,一个孩子就是天就是地,如果他迷恋上网络,荒废了学业,对家庭是灾难性后果。”因此,袁浩认为,一个孩子也都不能放弃。朱克恒将之总结为“一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成功和失败就是0和1之间的关系,不能掉以轻心”。

但孩子染上网瘾,整天只想着上网,成了面无表情的“扑克脸”了,要让他“脱瘾”,非常困难。因此,活动试图深入探讨孩子染上网瘾的原因,从而防患于未然。“孩子的网瘾怎么形成的,这个根源在哪里?我们不管他网瘾是不是病,只有找到那个病根和它的病源,才能对症下药。”朱克恒说。

“我们看到的小孩上网以后表现在学校,恶化在社会,但是根子在家庭。我们说家庭是爱的组成,我们对孩子的爱表现在哪里?我们对孩子信任了没有?尊重了没有?了解孩子想法没有?”袁浩提出一系列对家长的反问。

殷刚认为,孩子网络成瘾背后有“三失”:“家庭教育失位、学校教育失策、孩子自我失落。孩子平时有困难的时候得不到关心,自己要去找关心、理解的过程中就慢慢走向了网络。”

钟雄也认同殷刚的看法,他提出,目前我们的基础教育是大班制,课室里面一个老师面对50多个孩子,很难因材施教。另外,有部分孩子认为在家里无法获得与家长平等交流的机会——家长平时最多关心的是他们的学习成绩,除此之外,其他东西很少过问。这时候网络构成了他和外界沟通和宣泄的平台。

“现在孩子太幸福了,要什么有什么,但多半说的是物质满足。但是在精神层面,家长有没有真正蹲下来和孩子一起看一下他的世界、看他在想什么,这个非常重要;另一方面,关于学习,家长有没有真正关心到位——为什么这段期间他学习不太好了,他失落了,他是不是有交友困惑?是不是想做一件事,家长没有平等对待他,用成人观点强行要求他怎么做?所以我认为孩子迷恋网络、逃避学业,不能在家庭中获得平等亲子交流和家庭困惑是有直接关系。这样一来,网络很容易成为他的寄托。”市政协委员彭尧说。

给孩子更多的关爱,帮孩子找到充实自己的爱好

那么如何让孩子戒掉“网瘾”呢?

“和小孩平等对话,爱他、了解他、尊重他,是帮助我们孩子远离网瘾的有效渠道。”袁浩说。

一位现场观众的发言也受到现场嘉宾和观众的肯定:“孩子年龄小,自控能力比较差,所以容易沉溺网络。但是别说孩子,我们很多家长都是手机不离手,连自己都管不住!”他认为,预防网瘾家长首先要“戒手机”,多一点高质量的陪伴。

“互联网、电子游戏、包括手游,它是不可阻挡、无孔不入,我们只有把美好的东西先注入心灵,不好的东西就无孔可入了。”钟雄建议说。对此,朱克恒深表赞同。他总结为,孩子是一张纸,如果美丽图画不画上去,丑恶的东西就会挤进来。

“孩子之所以迷恋互联网,除了没有得到关心、爱,他肯定是碰到了其他困难。实际上,如果每个孩子都有一个和自己性格特长相匹配的兴趣爱好,我想他平时的生活就是充实的,也不会再迷恋互联网了。”殷刚分享了一个鲜活的案例——6年前,育新学校一名初一学生由于上网受到限制表现出不合群,少言寡语。后来老师发现他在家电方面有兴趣,就让他加入了机器人活动兴趣小组。很快,孩子喜欢上了机器人活动,他利用上网搜集机器人资料,跟其他校外学生讨论研究,整个人变得阳光、合群。这名戒掉“网瘾”的孩子去年参加亚洲机器人比赛得了金奖,今年还代表学校去美国参加了机器人世界锦标赛。“曾经沉迷网络的学生能有今天,就是因为有一个很好的爱好和兴趣。我们就是要和孩子一起,帮他找到这样一个和自己性格特长相匹配的兴趣爱好。”殷刚建议。

让孩子“脱网”切忌简单粗暴

如果孩子已经沉溺网络无法自拔,那怎么样才能让孩子“脱网”回归正常生活呢?

一名现场观众道出了其中的心酸史:“我身边有一位这样的朋友,他因为孩子上网的问题伤透了脑筋,每天跟孩子斗智斗勇,经常改密码改到自己都忘记了,结果还被孩子自己猜中了。”

有些家长认为,可以釜底抽薪,把网线拔了孩子就没法上网了。但袁浩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告诫大家,这样简单粗暴的应对,不但于事无补,还可能带来更多的负面效果。“我的小孩上初一时,有一次我发现孩子上网到晚上11点半也不睡觉,一气之下我就强行把网线拔下来了。结果,孩子把门一摔,头也不回就跑了。我追也追不回,几经周折才找到。其间的担心害怕真的一言难尽。”袁浩委员深有感触地说:“当孩子出现问题时,家长不能硬来,这个时候妥协就是合作,合作就是关爱,关爱就是信任。”焦点 2

网络不良信息猛于虎

除了网络成瘾,网络上海量信息里还隐藏着大量不良信息,这也对孩子带来极大的伤害。

“黄网猛如虎,是对未成年人毒害最深的。”袁浩首先对网络色情信息开炮。

“除了淫秽信息,我认为网上的暴力的问题也要十分关注和防范。”林少科表示,现在个别网络游戏商为了吸引玩家,通过精美的画面,竭尽全力渲染了杀戮、抢夺,游戏里升级打怪:“未成年人在这种暴力场面渲染下,很容易迷失自己,把虚拟中的暴力带到现实中来。”

钟雄则看到了网络污言秽语的负面影响:“现在很多孩子出口就是脏话,很多都是在网上学的,而且以会说脏话为荣。另一方面,网络上谣言肆意传播,颠倒黑白、蛊惑大众,直接影响了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必须高度重视。”

市公安局网警支队三级警长陈敏丽表示,虽然有关部门一直在打击网络不良信息,但是一些网站为了逃避打击,把服务器放在境外,所以确实防不胜防。陈敏丽还表示,当前我国已经在全国范围建立了不良信息举报中心,希望大家一发现不良信息就直接在网页下端用链接积极举报,从而让不良信息远离孩子们。

彭尧谈到了外国在这方面有比较成熟的经验可供借鉴:“关于保护未成年人网络安全的问题,在很多国家态度非常明确,并结合青少年心智成长特点和认知阶段进行保护。”彭尧重点举两个例子:日本的网络营运商负责开发有关的保护青少年学生的软件,同时还推出针对小学生的手机,所有网络浏览信息全部屏蔽掉,针对中学生的手机,则规定上网时间、上网内容、浏览的网站。韩国则在2005年在全世界第一个实行了真正的网络实名制和网游实名制,对青少年上网玩游戏时间有约束,特别是禁止晚上玩游戏。

除了外部的约束,心理专家罗宇民认为还应该让孩子自觉去抵制不良信息,而抵制的前提是学校、家庭有科学的教育:“比如说,我们不要把性当成洪水猛兽。我们在性心理学教育上可以借鉴国外先进做法,打破性的神秘和孩子对性的好奇。我们要相信,正确的思想是可以指导性行为的。”

焦点3

依赖搜索引擎查资料 小心脑袋成“抽水马桶”

要查资料,上网搜寻就可以了,这是网络搜索引擎给我们提供的便捷。但对未成年人来说,学习、成长阶段过分依赖搜索引擎,会不会带来坏影响——比如像有专家提出的形成“抽水马桶”式大脑?朱克恒抛出这个问题。

钟雄旗帜鲜明地反对这一观点:“现在是大数据、云计算时代,就是要依靠大量的搜索引擎搜索大量信息,分析数据,发现新价值。至于说出现‘抽水马桶’大脑现象,是因为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我们给孩子布置的作业,就是简单机械重复,孩子只能用消极方法进行搜索。”

彭尧认为,网上快速搜索海量信息,查得很方便,写作业也很方便。但是这些知识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在脑袋里不留下任何痕迹,所以像“抽水马桶”。因此,彭尧认为,在大量运用搜索引擎进行资料查找的今天,学校对孩子的强化记忆训练,让孩子对基础知识进行储存绝对不能丢掉。这些将是孩子日后厚积薄发的根本。

现场支招

青少年网络沉迷、网络不良信息以及“搜索引擎”依赖症等等青少年遭遇的“触网”问题是一个系统问题。如何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呢?委员们现场支招:

彭尧建议,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首先用好深圳立法权,尽快推动相关立法,明确政府、营运商、关联企业职责以及家长和学校的责任;其次是推动网络实名制,网络游戏实名制;第三是支持社会组织建立相关的网络咨询机构、服务热线,帮助真正有困难的家庭,拯救网络成瘾的学生。

“网络安全教育建设迫在眉睫!”钟雄表示,学校信息技术教育侧重点在使用,网络安全这方面极为缺失,建议行政部门包括学校尽快开设网络安全教育课程。同时,他还建议,学校整合周边资源,积极开发符合学生个性发展,具有前瞻性、时代性特点的校本课程,丰富孩子学习方法和知识结构。

“靠一个或几个部门单打独斗肯定不行。建议政府成立相应的协调机构,统筹政策法规制定、网络的管理、未成年人的教育以及网瘾孩子的辅导、治疗,形成一个预防、教育、救治的工作机制和工作体系。”殷刚建议说。

编辑: 袁发勇